Prime Day首日遇冷:卖家“更低价”内卷背后的隐忧与机遇

蓝海亿观网2025年07月10日 0

2025年亚马逊Prime Day于7月8日正式拉开帷幕,尽管Adobe Analytics预测今年美国电商销售额将创下历史新高,达到238亿美元,但首日销售表现却略显疲软。

卖家们在“更低价”的内卷中挣扎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本文将深入探讨Prime Day首日遇冷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市场趋势。

一、Prime Day首日:销售疲软的背后

根据亚马逊官方消息,2025年Prime Day从7月8日持续至7月11日,首次延长至四天。尽管高价值商品如电子产品、家电和运动器材成为消费者的普遍选择,但大促首日的销售表现却不如预期。

销售数据

Momentum Commerce数据显示,2025年Prime Day前四小时,美国市场销售额相比去年下降了近14%。

分析认为,活动促销延长至四天,使得消费支出更分散,是大促开局表现疲软的主要原因。

卖家反馈

美国站、欧洲站卖家表示,大促首日销量虽较平时有所增长,但表现不及去年同期。

日本站卖家由于活动分为早鸟期和正式活动期,进一步拉长促销时间,首日表现较为沉寂。

二、卖家“更低价”内卷:利润空间的压缩

在Prime Day首日,卖家们纷纷祭出“更低价”策略,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然而,这种内卷行为却让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
折扣力度

服装产品平均降价24%,高于去年的20%。

电子产品平均折扣为22%,电视和家电类分别为17%和16%。

卖家困境

许多卖家表示,尽管销量有所增长,但利润却在亏本边缘疯狂试探。

业内调查显示,近四成卖家并未参与今年的Prime Day,而参与的大促首日订单利润不佳者高达六成。

社交平台反馈

卖家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:“爆单有什么用呢,不赚钱啊。”“活动最多就保本,还要控制广告,能不赔就不错了。”

三、三重压力:关税政策、低价平台、活动期延长

Prime Day首日遇冷并非偶然,背后有三重压力叠加,导致卖家们在“更低价”的内卷中挣扎。

关税政策

关税政策颠覆消费购物决策,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本土品牌规避关税成本。

Akeneo调查显示,超过80%的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因素发生了转变,89%受访者表示在网购时会考虑商品的产地。

低价平台

亚马逊主打低价导向的Amazon Haul加入Prime Day活动,首日全系列商品价格大幅直降40%。

Temu、沃尔玛、TikTok Shop等平台也推出大促活动,倒逼卖家陷入“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”的内卷循环。

活动期延长

四天超长促销虽能刺激平台更多的预期销售额,却大幅增加了卖家的运营成本。

广告竞价白热化、活动报名费、折扣深度要求等都成为了卖家头疼的难题。

四、未来展望:价格血战中的利润保卫战

尽管Prime Day首日表现疲软,但这场长达96小时的大促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。卖家们若能在价格血战中保全利润底线,在数据洪流中捕捉需求变迁,或将在年终旺季迎来真正的丰收季。

应对策略

优化供应链: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,降低运营成本,提高利润空间。

精准营销:利用数据分析,精准定位目标客户,提高广告投放效率。

产品差异化:通过产品差异化,提升产品附加值,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。


Prime Day首日遇冷,卖家们在“更低价”的内卷中挣扎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然而,这场价格血战也为卖家们提供了反思和调整的机会。通过优化供应链、精准营销和产品差异化,卖家们有望在年终旺季迎来真正的丰收季。

版权说明:蓝海亿观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活动。如当前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请联系客服申诉处理。

分享至:

蓝海亿观网跨境卖家交流群!

跨境24H头条资讯,关注跨境平台最新政策推送行业最新动态。

全球跨境市场分析、电商政策及选品思维逻辑解读。

知名跨境大卖财报分析,真实案例分析站内站外引流促单实操技巧!

扫码入群,与同行共赢

留点想法

评论列表(0条)

简介:跨境电商门户型新媒体及生态服务平台,滚动报道跨境电商最新资讯,分享行业动态、运营技巧,构建跨境电商行业互联网流量入口。